BeiGene(BGNE)

Search documents
国内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
Huan Qiu Wang· 2025-09-16 02:27
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政策支持是其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在新闻发布会上介 绍,自2018年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深化医保药品目录管理改革,通过7轮调整,累计将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临床用药结构显著优化,新药好药 可及性明显提升,医保基金保障绩效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4100亿元,带动相关药品销售超 6000亿元。 京新药业半年报显示,其首个1类创新药地达西尼胶囊于2024年11月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目录,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500万元,医保放量效应初步显 现。贝达药业半年报披露,其4款创新药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包括贝美纳、赛美纳、伏美纳等在内的新药在纳入医保后均实现快速放量。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将部分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 大但暂未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创新药纳入其中。有业内人士认为,该政策精准回应了行业痛点,特别是医保支付标准与首发价格机制的明确,有助于破解国 产创新药定价与回报难题。 公 ...
百济神州9月15日获融资买入2.41亿元,融资余额13.14亿元
Xin Lang Cai Jing· 2025-09-16 01:35
9月15日,百济神州涨1.40%,成交额21.00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百济神州获融资买入额2.41亿 元,融资偿还2.31亿元,融资净买入1032.91万元。截至9月15日,百济神州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3.34亿 元。 融资方面,百济神州当日融资买入2.41亿元。当前融资余额13.14亿元,占流通市值的3.57%,融资余额 超过近一年90%分位水平,处于高位。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6月30日,百济神州十大流通股东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003095)位居 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482.5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124.36万股。万家优选(161903)位居第六大流通股 东,持股300.00万股,相比上期减少50.00万股。工银前沿医疗股票A(001717)位居第七大流通股东, 持股270.00万股,相比上期减少30.01万股。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位居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 172.59万股,为新进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融券方面,百济神州9月15日融券偿还2000.00股,融券卖出2500.00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 80.00万元;融券余量6.25万股,融 ...
需求旺盛!国产创新药,从“吞金巨兽”变成了“现金奶牛”!
Sou Hu Cai Jing· 2025-09-15 03:19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一扫过去数年的阴霾,成为资本市场表现最亮眼的板块之一。其中,创新药出海BD(商务拓展)金额创新高,被市场认为 是今年创新药板块重估的主要逻辑。 除了出海BD的因素之外,国产创新药在营收上也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创新药的内需正在崛起。这种变化,意味着创新药正从"烧钱不止"的"吞金 巨兽",转变为拥有持续变现能力的"现金奶牛"。 国内需求旺盛 "今年以来,市场对创新药出海BD的讨论热度过高,却忽略了国内患者对高质量创新药的真实需求正在持续释放。"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时 报记者表示。 据中邮证券研究报告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21家创新药上市公司实现营收286.9亿元,同比增长约42%;H股32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 421.3亿元,同比增长约10%。 从龙头企业的情况来看,A股"医药一哥"恒瑞医药上半年不含对外许可收入的创新药销售收入为75.70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66.12亿元增长约 14.5%,该部分收入基本都来自于国内市场。其中,艾瑞昔布、瑞马唑仑、吡咯替尼及氟唑帕利等上市较早的创新药,随着新适应症的持续获批,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持续贡献销售增量。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 ...
百济神州涨2.02%,成交额8.29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552.19万元
Xin Lang Cai Jing· 2025-09-15 02:35
今年以来百济神州已经1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登上龙虎榜为9月2日。 资料显示,百济神州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30号,成立日期2010年10月 28日,上市日期2021年12月15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商业化创新型药物。主营业 务收入构成为:药品销售收入99.10%,合作安排收入0.90%。 百济神州所属申万行业为:医药生物-化学制药-化学制剂。所属概念板块包括:抗癌治癌、抗癌药物、 创新药、百元股、H股等。 9月15日,百济神州盘中上涨2.02%,截至10:13,报321.96元/股,成交8.29亿元,换手率2.27%,总市值 4960.37亿元。 资金流向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552.19万元,特大单买入1.15亿元,占比13.92%,卖出1.11亿元,占比 13.41%;大单买入2.71亿元,占比32.69%,卖出2.81亿元,占比33.87%。 百济神州今年以来股价涨99.95%,近5个交易日涨1.25%,近20日涨32.49%,近60日涨28.58%。 截至6月30日,百济神州股东户数2.33万,较上期减少3.90%;人均流通股4976股,较上期增加4.11% ...
金改前沿|“多元上市路径”激活潜力 科创板为未盈利企业打开“资本入口”
Xin Hua Cai Jing· 2025-09-15 02:33
四成企业"摘U" 硬核科技成就多个"DeepSeek时刻" 记者统计发现,科创板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业绩持续改善,其中四成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新华财经上海9月15日电(记者 杜康)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表示,对上交所以及科创板而 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能级,充分发挥交易所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科创板的重要使命。 目前,科创板主要设置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设置净利润要求,为未盈利企业开辟了多元上市路径。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 利企业受益于这四类富有"包容度"的上市条件,合计IPO募资超2000亿元,实现了研发实力向经营业绩和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其中,以寒武纪、中芯国 际、百济神州、百利天恒等"链主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手握"硬核技术"迎来高速成长。 谈及对科创板过往实践的体会,王泊着重提出以包容性改革破壁垒,坚持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入口"。"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科创板从诞生之初就打破传统上市'盈利门槛'的思维定式,将'包容性'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 ...
科创板"多元入口"激活未盈利企业潜力 加速创造行业"DeepSeek时刻"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9-14 15:19
「科创板自诞生之初就打破传统上市『盈利门槛』的思维定式,让好公司不会因暂未盈利错失资本市场 助力。」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近日在谈及科创板过往实践时表示。 科创板主要设置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设置净利润要求,为未盈利企业开辟了「多元 上市路径」。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受益于这四类上市条件,合计IPO募资超2000亿 元,实现了研发实力向经营业绩和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借助科创板平台,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 州、百利天恒等一批手握「硬核技术」的「链主型企业」,加速创造行业的「DeepSeek时刻」。 四套上市标准「因材施教」 科创板除第一套上市标准外,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设置「盈利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套至第四套 分别设置「营收规模+研发强度」、「营收规模+现金流」、「营收规模+市值」的考覈要求,相对应 地,覆蓋了具备「研发攻坚」、「建立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特点的「硬科技」企业。 第五套标准则不设置业绩要求,但也更考验「硬实力」,核心考覈条件是「市值+阶段性研发成果」, 适用于尚未商业化但技术领先、市场前景明确的创新企业。 六年多以来,无论是半导体企业,还是创新药企业,只要 ...
用“多元入口”激活“盈利潜力” 科创板助力企业加速从“U”到优
Zheng Quan Ri Bao Wang· 2025-09-14 14:05
Core Viewpoint -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emphasizes its mission to support the real economy and enhance its capacity to suppor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STAR Market, which has established inclusive listing standards for unprofitable companies [1][5]. Group 1: Listing Standards - The STAR Market has developed five sets of listing standards, with the second to fifth sets not imposing profit thresholds, thereby creating diverse pathways for unprofitable companies to access the capital market [1][2]. - The second to fourth sets of standards assess companies based on "revenue scale + R&D intensity," "revenue scale + cash flow," and "revenue scale + market capitalization," respectively, catering to har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with strong R&D capabilities [1][2]. - The fifth set of standards evaluates companies based on "market capitalization + stage of R&D achievements," allowing innovative firms with promising technologies but no commercialization to list [2]. Group 2: Performance of Unprofitable Companies - As of 2024, 54 unprofitable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STAR Market achieved a total revenue of 1,745 billion, a 24% year-on-year increase, with 26 companies exceeding 100 million in revenue [3]. - These companies collectively reduced their net losses by 36% to 136 billion, with 22 companies achieving profitability and "delisting" from the unprofitable category [3]. -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5, these companies reported a total revenue of 999 billion, an 8% increase, and reduced net losses by 70% to 15 billion [3]. Group 3: Industry Highlights - Leading companies in the innovative drug sector, such as BeiGene and Baillie Gifford,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sales milestones, with BeiGene's new drug generating over 10 billion in sales in just six months [4]. - In the semiconductor sector, companies like SMIC and Cambrian are breaking foreign monopolies and enhancing domestic capabilities in AI chip development [4]. - The STAR Market has facilitated the approval of 46 drugs/vaccines, with 20 new innovative drugs launched domestically, showcasing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unprofitable companies towards commercialization [6]. Group 4: Policy Impact - The STAR Market's "1+6" policy framework aims to further support unprofitable companies by creating a "STAR Growth Layer" that focuses on emerging sectors like AI and commercial aerospace [6]. -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15 new IPO applications have been accepted, including four from unprofitable companies, indicating a positive market response [6]. - Companies in the STAR Growth Layer reported a 38% year-on-year revenue growth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et losses by 71 bill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5 [6]. Group 5: Future Outlook - The STAR Market is positioned to assist unprofitable hard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transitioning from research to market, reinforcing the importance of capital support for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7].
科创板“多元入口”激活未盈利企业潜力 加速创造行业“DeepSeek时刻”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9-14 14:02
第五套标准则不设置业绩要求,但也更考验"硬实力",核心考核条件是"市值+阶段性研发成果",适用 于尚未商业化但技术领先、市场前景明确的创新企业。 六年多以来,无论是半导体企业,还是创新药企业,只要"实力过硬",都能找到匹配的上市路径。数据 显示,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19家公司通过"营收规模+研发强度"的科创板第二套标准上市, 上市后亦保持领先行业的研发强度;百利天恒、芯原股份等17家公司则适用"营收规模+市值"的科创板 第四套标准上市,相关企业上市后商业化实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平均市值已达到375亿元,是上市时 30亿元市值门槛的超10倍。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中,17家公司上市时未盈利,覆盖创新药、疫苗 产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目前均已实现自研药品/疫苗上市或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科创板自诞生之初就打破传统上市'盈利门槛'的思维定式,让好公司不会因暂未盈利错失资本市场助 力。"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近日在谈及科创板过往实践时表示。 科创板主要设置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设置净利润要求,为未盈利企业开辟了"多元 上市路径"。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受益于这四类上市条件,合计I ...
创新药翻倍大牛股曝光,单周疯涨超205%!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提前埋伏,多头持续推高溢价!
Xin Lang Ji Jin· 2025-09-14 11:46
创新药多头继续反击!9月12日,A+H创新药大面积回暖,重仓A股创新药的药ETF(562050)、创新 药纯度100%的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盘中双双冲高逾1%。 资金面充分反映多头势力,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全天溢价交易,早盘震荡区间溢价率持续飙 高。昨日海外利空传闻引发创新药剧烈波动,超1.6亿元资金逢跌增仓,至此520880已连续8日吸金。 从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成份股表现来看,大权重集体回血,康方生物涨超6%,中国生物制 药、百济神州、石药集团等齐涨超2%。此外,诺诚健华、和黄医药大涨超10%。 9月8日新进"超级黑马"药捷安康-B再飙惊人涨幅,盘中一度疯涨超130%,最终收涨77.09%,本周股价 累涨逾205%!消息面,日前公司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乳癌II期试验获批。 | 序号 | 代码 | 名称 | 现价 | 涨跌幅 ▼ | 估量极重 | 总市值 | | --- | --- | --- | --- | --- | --- | --- | | 1 | 2617 | 药捷安康-B | 192.500 | 77.09% | 0.08% | 764Z | | 2 | ...
内卷缓解改善行业利润,DRG落地重塑行业生态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9-14 02:49
青侨阳光医药投资 - 月度思考 本文为青侨阳光基金 8 月月报投资思考部分节选。 港股医药的利润超预期增长,可以用 " 普遍控费 + 内卷缓解 " 得到简单明了的解释。相比之下,要解释港股医药 的营收超预期减速,就要复杂不少,因为按我们的理解,驱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力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影 响无处不在的制度性改革政策 -- DRG 。 1 国产创新药械企业延续了极强景气度的高增长 随着8月份的结束,港股上市医药公司都已完成中期业绩披露,我们统计的2024年之前上市的港股18A生科股 (通过港股18A专设通道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可持续业务营收(剔除不可持续的一次性BD首付款等), 从2024上半年的272亿猛增至2025上半年的376亿元,再次展现强劲增长,预计全年营收可达780-800亿元;合 计净利也从2024上半年的-112亿亏损快速改善至2025上半年的-25亿亏损,预计2026年就可实现18A板块的整体 性盈利,并在之后实现净利的迅猛增长。 可以看到, 以港股18A公司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械企业延续了极强景气度的高速增长。 事实上,即使是对于 我们这样的对国产创新药械有坚定信心的投资人来说,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