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选择应用就像入店试衣、按需购买 上海搭建大模型“中试训练场”
Jie Fang Ri Bao·2025-04-07 01:31
在东方医院,被喂了6000本医学教材的AI"医生伴侣",已在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在振华重工基地, 大量并行交付海外的港机项目,正由多任务智能体协助统筹进度。 大模型在不容出错的医疗和工业领域,正表现出卓越执行力。但殊不知,它们"出道"前却颇多曲 折。 "模型训练一般需要1至2个月,但此前,资源匹配及各项准备工作的耗时,可能是真正训练的数 倍。"一家大模型垂类应用服务商向记者详述工业用户为降本增效而苦练大模型的"漫漫长路"—— 记者 李晔 年初,上海重磅发布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聚焦"5+6"领域和行业,大力推进大模型垂类 应用。记者最新获悉,该方案进展顺利,医疗、制造两个重点行业已率先破题,构建起助推垂类应用落 地的功能性平台。教育行业的功能性平台也即将发布。 速度之外,功能性平台本身亦引发关注。它们的定位,在于大模型垂类应用"中试训练场",旨在大 幅降低大模型使用门槛。 落地不易 关键在于,这些平台足够垂直、足够专业。如新型工业化MaaS平台,已天然剔除了与工业领域大 模型不相关的"轮子"。平台上陈列的图形生成式工具,均偏重于工程图纸分类识别及生成,而非针对电 商、游戏等2C端的图形生成。平台上五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