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试卷,在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
Zhong Guo Qing Nian Bao·2025-04-13 03:50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红色科普使命"红信讲习团的成员走进杭州市前进 街道,为小学生们宣讲科学家精神。主办方供图 "AI能够取代科学家吗?"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在课上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同学 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AI的高效和精准能够助力科研,有的则坚信科学家的创新和执着是无法替代 的。眼见学生们争论不休,尹西明向大家讲述了"北斗天团"通过"小步快跑"刷新中国速度的科技故事。 面对台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管理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尹西明告诉他们,我国科技创 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心怀使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便是科学 家的"不可替代性"。 过去谈到"两弹一星"时,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琪总觉得那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去年 夏天,在学校组织的"浙里红色科学家精神"探寻活动中,她来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学森故居,那里 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献。在一面墙上,王琪看到了钱学森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何为"国之脊梁"。 从实验室里的执着探索,到祖国山河大地上的实践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