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减碳:A股“范围三”碳排放披露不到3%,“链主”难在何处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魏官红 编者按 大家可能想不到,金龙鱼的原料转运、海底捞的食材处理,都蕴含着减碳的方式方法。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策划了一组"跃迁2025:上市公司绿色供应链一线调查"系列报道,向受众揭示绿色供应链新现象,新特点,也反映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 如何应对新挑战。本期为系列报道第一篇,聚焦绿色供应链的"低碳转型"。 清晨时分,江苏省泰州市永安港的江雾尚未散尽,十余台吸粮机已张开钢铁触手。玉米、大豆等粮食被触手吸入后,通过传送带带入封闭廊道,在全密封传 送系统中奔涌,最终到达船舱。 这是金龙鱼(SZ300999)的原料在港口进行船舶中转的作业场景。这种转运方式,省去了过去"落地再装车"的冗余环节,也成为供应链减碳的一种"看得 见"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供应链上"看得见"的碳数据。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统计显示,A股2024年全行业对范围三(注:产业链、价值链的碳排放)的披露率仅有 2.78%。 从低碳转型入手,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当前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缺少碳披露,供应链减碳"看不见" "这两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选择供应商伙伴的时候,会关注企业的绿色发展现状,特别是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