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如何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
Jing Ji Ri Bao·2025-04-27 08:27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快速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在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方面暴露出系统性短 板。 一是设计标准滞后,抗灾韧性不足。当前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主要基于历史灾害数据且标准偏低,难以 适应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新形势。例如,城市排水系统普遍只能抵御1至3年一遇的降雨标准,而原 本"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如今已逐渐常态化,城市内涝问题频发。 二是监测手段较为落后,预警效能不足。以公路桥梁为例,全国现有超百万座桥梁,其中40%服役超过 20年。然而,智能化监测覆盖率低,传统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结构损伤。 三是应急协同低效,响应机制僵化。目前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指挥仍主要依赖经验和静态预案,智能 化决策辅助模型和系统应用不足,面对突发灾害响应滞后。四是灾后重建标准偏低,欠缺系统韧性规 划。现有基础设施在大灾后恢复仍以"故障—抢修"为主,缺乏系统性协同恢复机制和"重建得更好"的全 生命周期韧性设计,难以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长期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和逐步应用,正在重塑城市 防灾体系。数字化建设、智能设施与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预 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