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光伏变局下,马来西亚或成战略突围点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2025-04-28 05:30
美国本土建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全球光伏贸易格局正经历剧烈震荡。美国对中国产光伏组件双反始于2012年并延续至今,中国光伏企业 直接出口美国的路径几近中断。这一背景下,东南亚四国成为向美国输送光伏组件的关键跳板。然而, 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光伏产品加征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反补贴 税在14.64%至3403.96%之间,具体取决于企业和国家。四国间的税率差异显著——马来西亚凭借相对 较低的关税和成熟的产业链配套,成为当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出口枢纽。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企业如已在 马来西亚布局产能,或正为其在变局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美国政府试图通过高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但本土建厂成本高企让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有分析师表 示,美国当前电池生产成本约为中国的2至3倍,当所谓"对等关税"实施后,供应链成本将继续增加,当 地光伏电站开发收益将受到非常大的挑战。中信证券指出,美国对光伏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将从组件部分 转移至硅片、电池及上中游辅材等环节,供应链短板使其短期内难以摆脱进口依赖。若高关税持续,美 国可能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的恶性循环。 美国关税政策重塑东南亚光伏竞争格局 变局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