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5 天再入院率”攀升:分解住院的认定迷雾
Di Yi Cai Jing·2025-05-20 00:06

一位国家医保局官员在最近的一次公开发言中透露,2024年次均住院费用的个人负担占比明显下降,降 幅达到了5%。 但可喜的数据背后,有学者结合另一项数据提出隐忧:2024年享受住院待遇总人次却增加4.48%。 两个数据的一增一减,背后是另一层隐秘:次均费用的下降,究竟是医疗服务效率提升、成本优化的真 实体现,还是医疗机构通过低标入院、分解住院等异常行为导致的 "数据虚像"? 答案是模糊的。 而在医保相关从业人员的共识中,随着DRG/DIP改革的深化,若论存在的异常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冲 量、低标入院、分解住院等是无法绕过的话题。在医院端这些"变形动作"中,分解住院的隐匿性最强。 要想量化分解住院,"15天非计划再入院率"(下文简称"再入院率")是一个相对可靠的选择——统筹区 内有多少住院患者,出院时没有合理的再住院计划,却在15天内第二次住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分 解住院是否严重。 但这一指标的应用也充满争议。用大白话来说:当患者在出院 15 天内再次入院,究竟是医院为追求利 益诱导患者重复住院?还是因当地医疗水平限制,患者确实需要二次治疗? 很多情况下,要判断究竟是分解住院还是正常的诊疗行为,并无绝对正确的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