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最高法发布案例 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
Zhong Guo Xin Wen Wang·2025-06-13 00:50

最高法表示,网络账号的使用者将他人网络身份信息置顶公示、号召他人投诉,容易使公众对"被挂 者"的形象和名誉产生误解或负面评价,甚至逐渐演变为对"被挂者"的网暴,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对 此,应予杜绝和制止。通过案例引领,力求从源头避免侵权、杜绝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最高法认为,该案明确人脸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同时警 示有非法出售或提供他人人脸信息行为企图的人悬崖勒马。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 且侵权方式手段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中国最高人民法院12日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涉及惩治人 被"挂"、脸被"卖"等内容,旨在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 在"徐某、李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人民法院对徐某、李某通过网络等渠道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 人脸照片、视频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该类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民事主体权 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问题,如在"彭某某诉某软件运营公 司肖像权纠纷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