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变绿洲、“光伏羊”成除草“义工”、1滴水能发11次电解码险资“长钱”浇灌青海发展沃土的立体实践
Zheng Quan Ri Bao·2025-07-07 16:52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指引,更是保险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将"长钱"输送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向来 是保险业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前往青海多地调研,希望通过剖析中国人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本",为其他保险机构服 务实体经济提供些许借鉴。 荒漠变绿洲的金融密码 在海拔约3000米的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内,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建造的21座 光伏电站一眼望不到边际,犹如湛蓝的海洋,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绿草如茵,羊群悠然觅食。这幅生机盎然 的画面,与十年前"风吹石头跑"的塔拉滩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转变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保险资金的长期赋能,另一方面是青海黄河公司与保险资金长达数年的耐心耕耘。 早在2017年,中国人寿系统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 黄河公司增资。2019年,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再次受托实施90亿元青海黄河公司股权投资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