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制造者为何从犯罪分子变成了媒体明星?
Di Yi Cai Jing·2025-07-21 04:15
赝品与其说是反映了个别案件、个别作案者及其心理状态或动机,不如说是揭示了乱象所发生的紊乱的 系统问题。 [编者按] 在全球艺术市场,每年有超过30%的流通作品被质疑真伪。这些伪造品不仅造成数十亿美元损 失,更在解构艺术权威的根基: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能出自无名画工之手,当拍卖行的天价成交实为 精心设计的骗局,我们究竟在为何种"真实"买单? 在《艺术赝品:欲望的诱饵》中,德国艺术史学家胡贝图斯·布廷撕开了这个隐秘世界的帷幕,追溯三 个世纪的艺术造假史——从调配18世纪颜料的地下实验室,到操纵拍卖行的金融操盘手,赝品产业链的 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 本书既是一本鉴伪指南,更是一把手术刀,剖开艺术圣殿金箔下的黑色秘密。下次当你驻足画作前,或 许会本能地追问:眼前震颤灵魂的美,究竟是天才的灵光,还是欲望投射的幻象?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书中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即使在艺术品市场上,明显的伪造品,甚至是简单的复制品有时也备受欢迎。曾经因伪造希特勒日记出 名的康拉德·库尧(Konrad Kujau)刑满出狱后,于1989年在斯图加特开了一间自己的画廊,一直经营到 他于2000年去世。其间,他把自己开的这家店称为"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