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融入社交,我们在买什么?
在当下"注意力即流量、流量即价值"的传播生态中,蜜雪冰城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观察切面:一个 平价饮品品牌,如何借助社会心理机制、消费逻辑与数字传播环境,将自家商品转化为社交货币,最终 撬动品牌势能。 本报记者 赵 曦 □ 唐 瑞 近日,"喝蜜雪冰城会被东方明珠塔射击"这条出自网友自发创造的无厘头段子,不仅将一杯4元的柠檬 水送上热搜,还在短短三天内,引爆东方明珠、广州塔、兵马俑等多个地标的线上联动狂欢,掀起一场 全民"雪王团战"。 这场热潮看似偶发,实则背后是蜜雪冰城对"社交货币"的深度运用,它不仅点燃了大众的参与情绪,也 完成了一次无形中的注意力套利。 此外,在此次传播事件中,各大城市地标与历史IP也纷纷参与,这是网友集体创作的结果,更是一场注 意力资源的再分配。东方明珠、广州塔、兵马俑等地标在"梗文化"的狂欢中被用户"无偿征用",成为品 牌借力的来源。 传统模式下,品牌想利用城市地标资源营销,需支付高昂的冠名权、灯光秀费。而如今,一个微博热帖 或抖音视频就足以让地标为品牌"站台"。更隐秘的是,品牌通过消费者的"时间投入"实现了新的价值杠 杆。大量网友为一杯柠檬水排队打卡或参与线上创作,产品虽没有涨价,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