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烽火武汉:一群文人如何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Zhong Guo Xin Wen Wang·2025-08-02 06:03

1938年的武汉, 长江在咆哮, 战火在蔓延。 一群文人以笔墨为枪, 在这座城市凝聚起抗战的精神力量, 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抗战长城"。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郑子颜 摄 为什么是武汉? 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华北到华中、华南, 战火所及之处, 皆是苦难与疮痍。 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 诸多政府机关迁入, 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中心。 加之大革命时期红色之都的历史底蕴, 武汉成为文化界人士向往的"精神前线"。 "到武汉去", 成为当时爱国人士, 尤其是文化界人士中 最具感召力的流行语。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郑子颜 摄 美国记者斯诺在武汉与郭沫若、郁达夫会面时合影。 (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 张芹 摄 郭沫若辗转归国, 茅盾、巴金等大批文人也朝武汉汇聚。 位于武汉中山大道上的永康里街头博物馆。 郑子颜 摄 老舍在自传中回忆道: "文人们仿佛忽然集合到武汉。 我天天都可以遇到新的文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