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地下宝藏”,破解氢能储存“卡脖子”难题
□ 本报记者 张宣 杨易臻 数千万年前形成的盐矿,经过开采后在地下形成一个个盐穴。如今,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这些原 本闲置的地下盐穴,正在化身为储存能源的巨型"仓库"。 近日,由中盐集团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的"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在常州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 我国在基于盐穴的大规模储氢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为什么用盐穴来储氢?为何选择落地常州?带着这些疑问,《科技周刊》记者采访到该项工程的氢能和 储能专家。 盐穴:地质演化馈赠的天然储库 "大规模盐穴储氢"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中盐集团和清华大学合作,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该项目将形成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穴储氢全套技术体系,以推动盐穴储氢的规模化产业应用。 记者注意到,储氢的载体是盐穴。那什么是盐穴?"所谓盐穴,是指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较厚的盐 层或盐丘中形成的人造地下洞穴。这些人工构建的空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成为石油、天然 气、压缩空气等能源储存的理想场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刘志宏解释说。 盐穴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他告诉《科技周刊》记者,可食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