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曾遍布大街小巷的录像厅,记录了一段大众流行文化的历史
Di Yi Cai Jing·2025-08-06 04:43

录像放映最火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侯弋飏说,当时也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低谷。过渡时期,录像 带满足了影迷的需要。 今年夏天,学者侯弋飏在上海市徐汇区五原路的angle画廊策划了一场展览"去录像厅!重返1980年代城市观影现 场"。在这处有百年历史的"梧桐区"老房子,观众可以推开贴着海报的木门,走上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在奶黄色 灯光下,来到一间贴满海报、剧照、剪报、数据表格和漫画的房间。窗户前的柜子上,有一台老式的大彩电,右 侧是录像机,左侧整齐地码着几十盒录像带。 影迷聚在一起,看看老录像带,聊起三四十年前的电影生活。一位二十岁的武汉姑娘来沪旅游,顺路摸上楼来看 影片。71岁的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也与老街坊一起回忆,说起几十年前上海的老电影 院,每家的风格各不相同。 侯弋飏是香港岭南大学数码艺术及创意产业系助理教授,南京人,主要关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文化。他从观 众体验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初期的录像厅,并借助大家的回忆文字,揭示了这一类观影空间承载的文化意义。 录像带与录像厅,是在中国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出现的,大致延续到世纪之交。关于录像厅设计建造和经营 的历史资料留存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