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花钱买“童年”?警惕落入“情绪消费陷阱”
Xiao Fei Ri Bao Wang·2025-08-08 02:35

然而,盲目追逐、过度消费、非理性攀比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潮玩商家通过制造稀缺感、设置隐藏 款概率,放大"拆盲盒"的刺激机制,让消费者在"抽中惊喜"与"错失焦虑"中反复拉扯,甚至发生成瘾性 消费。值得反思的还有,当潮玩成为社交圈层的"门票"、个人身份的"标签",消费行为就不仅仅是情绪 满足,而是被外部认同机制操控的结果,可能进一步加剧消费焦虑。 "童趣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文化表达,本身没有问题,但其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正向引导。理 性对待"童趣消费",关键在于驱散认知的迷雾。 对消费者而言,应清醒识别情绪价值与物质价值的边界,避免陷入从众心理和标签化消费。对企业而 言,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而过度营销则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刻意制造一些 产品的"天价拍卖",很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排斥情绪。相关企业应把重心放在产品质量、服务水 平及品牌内涵的提升上,增强消费者的黏性和价值认同。对相关部门而言,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关 键,可通过设立扶持基金、建设产业园等举措,鼓励原创内容和IP孵化,鼓励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和自然科学中汲取灵感,让"童趣"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回应年轻人的心理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