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上大学”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Zhong Guo Qing Nian Bao·2025-08-09 07:13
同时,这类主题性非遗研培计划能集聚不同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非遗+非 遗"形成了"1+1>2"的效果。 在郑州轻工业大学的研培班上,河南商丘非遗归德古皂的第五代传承人徐丹萍和其他传承人合作研发产 品,学习文创的思路做城市联名款、节气联名款,做年轻人喜欢的"时髦货"。"守本创新,守住祖上传 下来的本草方子,然后从外形去创新,守的是老工艺,创新的是外形和香气。"徐丹萍说。 一只蓝色的琉璃卡通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技法的想象;一只捏成粉色、寓意"桃花运"的报喜"泥咕 咕"冰箱贴,打开了非遗技艺走进现代消费的路径;一群手工艺人在电商直播间掀起非遗新浪潮,一群 造纸工匠找回了失传的技法……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山东、山西、安徽、河南、湖北的多所 高校,探寻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启动,目标是帮助传承人提 高文化艺术修养,拓宽眼界格局,激发创作潜能,拓展应用空间。10年来,研培计划先后吸纳149所院 校举办各类研培班1400余期,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同步开展研培工作,参与院校 超过200所,惠及非遗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