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换道造车,雷老板的最后一次创业,小米的第五次升级尝试

"为发烧而生""极致性价比""价格屠夫"等等标签,让小米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浪潮中杀出重围,也 圈粉无数。大杯,超大杯的硬件堆积,低价,更低价的竞价策略,虽然帮助小米站稳了中低端的市场, 但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却难以突破天花板。 2018年在"白月光"周受资的带领下,小米完成了港股的上市,雷老板也是立下了"年轻人第一只翻倍 股"的flag,但是一年后就变成距离年轻人第一只翻倍还差4倍的段子。彼时苹果却成了股神的新宠,并 完成了重仓持有,后来也创造了股神投资收益的又一标杆。 现在的小米靠着新车Su7最终实现了雷老板当年的豪言壮语,围绕"性价比基因"与"高端化诉求"的核心 矛盾,是否通过换道造车迎来了最终的解答? 四次高端化尝试 三次半收获了成长 2011年,小米手机1发布,售价1999元,搭载高通双核处理器,开创互联网手机模式,也成了一众90后 的一代神机。次年小米手机2发布,采用四核处理器,售价再次锁定1999元起,将极致性价比贯彻到 底。2013年,红米手机1发布,售价799元,雷老板用品牌机大战华强北山寨机,推动千元机普及,进一 步强化性价比标签,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品牌形象固化。 2015年,手机大屏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