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经济背后的感知力与智慧力
Zheng Quan Shi Bao·2025-08-21 23:55
王思薇 伏天虽过,多地高温仍"赖着不走"。人们躲热的模样,倒催出热闹的"清凉经济"——防空洞变纳凉乐 园、宠物冰垫卖脱销、浙江冰品、福建空调成了海外"降温密码"。这波"热"起来的生意,表面是高温应 激,实则是场"温度感知"的经济大考。 高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民生需求的千姿百态。当浙江嘉兴的防空洞飘起童声笑语,四川达州的洞穴里 腾起火锅香气,曾经的"战时屏障"正变身"民生暖巢";当年轻人点着半成品果切刷手机,养宠人给毛孩 子备上自动制冷窝,宅家消暑和"它经济"的火爆,哪一样不是把"怕热"的小心思摸了个透?最妙的是出 口数据——浙江的冰品、福建的空调在海外卖得火热,原来"中国制造"早把"中国式清凉"变成了世界通 用的"降温密码"。这些场景里,没有生硬的"推销",只有精准的"对接";没有一窝蜂的"复制",只有差 异化的"破题"。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屠欣怡 那怎么把"凉资源"真正变成"热钱流"?关键要练好"感知力"和"智慧力"这两门功夫。所谓感知力,是 把"热需求"读成"热信号"。上海有商场把顶楼改造成"星空泳池",既利用了闲置空间,又满足了年轻人 拍照打卡的需求;长沙有社区在公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