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一键“偷”声?人格权保护不能缺位
Zhong Guo Qing Nian Bao·2025-08-22 08:30

从立法层面看,防止AI任性克隆,还需要在民法典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辅助性法规,形成健全 的法律体系。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服务提供 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等,这一规定有利于釜底抽薪,从源头 把住关口。 从执法层面看,针对违法乱象,应当加大综合打击的力度。除了依托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 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还需压实网络平台等主体的监管责任,通过 技术手段的迭代等,构筑起防范不良内容的铜墙铁壁,保护每个人的人格权不受侵犯。 其实,从法律上讲,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一样,声音也是一种重要人格权利。根据民 法典,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此前,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 权案,法院也明确了收集、使用自然人声音作为数据进行AI化处理,需获得本人合法授权。 声音对于自然人而言,具有鲜明的辨识度,由声音的特质可以追溯至个人。AI并不能无中生有,克隆 声音需要"投喂"一定本体声音,才能把握内在规律,形成以假乱真的"高仿品"。这个高度模拟的过程, 一开始就建立在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