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升即走”将走向何方
Jing Ji Ri Bao·2025-08-23 22:18

美国哈佛大学是"非升即走"制度的起源地,也曾因该制度错失英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就 曾因研究过于"超前",未能在哈佛大学拿到终身教职,转投其他高校继续其研究,2024年获得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非升即走"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依然符合高校发 展需求。但要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多所高校高调取消"非升即走",不是回 到"大锅饭",而是对异化现象的集体纠偏。竞争可以有,但不应只剩竞争。从"淘汰焦虑"到"护航成 长",拐点已至。 然而,高产出也伴生高争议。一是评价标准失衡。晋升标准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形成"唯论 文""唯帽子"导向,同时教学、社会服务等职能被边缘化;二是淘汰压力过大。有的高校聘期淘汰率超 过90%,1个编制要招来10多位博士"赛跑",被质疑"割韭菜",还有的高校"临时涨价",中途改变聘期前 约定的晋升标准,教师们永远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标;三是学术生态扭曲。部分高校对青年科研 人员"重考核轻培养",以"数"代评,以"走"代管,这会催生大量"短平快"研究,甚至滋生数据造假、论 文挂名等学术不端行为。 博士生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