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光伏电站,看东营如何平衡生态与能源
Qi Lu Wan Bao Wang·2025-08-26 03:57
"渔光互补"模式则让水资源利用更具智慧。利津县100兆瓦项目将光伏板架设在养殖池塘上方,板上发 电、板下养鱼,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该项目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6万 吨,同时池塘亩产鱼虾提升至1200斤,较传统养殖增收30%。这种"水上清洁能源、水下生态养殖"的立 体开发,彻底改变了"盐碱地只能撂荒"的旧认知。 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的动态平衡 光伏电站的建设,为东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截至2025年6月,全市盐碱地光伏项目累计投 资超8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5000余个,其中90%为本地农民。在垦利区,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每 年800元租金,还可参与板下作物种植、电站运维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2.4万元。正如黄河口镇盐窝 村村民王建军所说:"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租出去有租金,干活还有工资,日子踏实多了。" 当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架起成片光伏板,板上蓝色电池板追光发电,板下耐盐作物茁壮成长,东营正 以"光伏+生态"的创新实践,破解生态脆弱区"保护难、开发更难"的发展悖论。 作为全国盐碱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东营将20万亩盐碱地转化为新能源基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