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如何不让AI成为造假者的利器?
Zhong Guo Jing Ji Wang·2025-08-29 09:47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这项办法就 将正式施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内容,必须打上标识。 客观地说,解决AI造假泛滥问题,各平台并非无动于衷。比如,社交媒体普遍升级了AI内容识别系 统,要求AI生成作品"亮明身份"。但一些人处心积虑规避平台强制标注机制,甚至有的AI起号从业者, 还在网上大肆兜售绕过平台"AI打标"的经验。未标注的AI内容频现,这也不断提醒平台,与时俱进升级 监测方式,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技术治理技术,是一条可取之道。平台层面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比如开发更高效的内容检测工具, 结合人工审核,防止AI造假"浑水摸鱼";同时健全辟谣机制,及时下架不实炒作内容。此外,对被侵权 人提出的删除伪造内容、赔偿损失等诉求,平台应及时处理。 近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 播间与粉丝互动……这些以假乱真的AI克隆声音正成为部分自媒体博主的"流量密码"。 必须要明确,利用技术工具仿冒他人的声音带货,已经超出正常的商业营销和广告创意,是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