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濒临破产到企业重生,北京金融法院做对了什么?
Jin Rong Shi Bao·2025-09-15 09:28

当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清偿债务时,是简单地"一拍了之",走完法律程序?还是探寻一条更能兼顾 各方利益、更能服务发展大局的新路?这个问题摆在了北京金融法院法官刘辉的面前。 刘辉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我国沿海某市的一家光伏发电龙头企业,为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进行设 备升级改造,向某金融租赁公司融资高达7亿余元。然而,市场波动与经营挑战导致其资金链骤然断 裂,无法按期偿付租金,最终被判决清偿全部欠款。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难题:一边是金融租赁公司的巨额债权亟待实现, 另一边是光伏电力公司的核心资产面临处置。若直接拍卖、变卖光伏发电设备,电力公司的价值在快速 贬损和市场压价的双重作用下,预计仅能回收3亿多元。这不仅意味着金融债权大幅亏损,更意味着这 家技术先进、本有前景的企业将面临破产清算,5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当地精心培育的光伏产业集群 也可能因此受到重创。"他表示,传统的执行工作,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侧重于采取强制措施,快 速变现资产,以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死封死扣""一卖了之",可能造成"杀鸡取卵"式的社会资源浪 费。 一纸判决的兑现,更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