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湖北荆州:技术创新为有机质文物全生命周期“护航”
Xin Hua She·2025-09-18 07:27
入秋后的荆楚大地,暑热依旧。在荆州古城外的三国公园幽静处,坐落着一栋被湖光围绕的建筑。这里夏凉冬暖,恒温恒湿,大隐于市却又卓尔 不群。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秦家咀M1093墓葬出土竹简保护工作仍在分类进行中,有的竹简被放置于盛满纯净水的塑料 盘中进行清洗,有的被浸泡在无水乙醇中进行脱水加固。"这批简送来时基本都处于饱水竹简纤维饱和点的临界状态,残损、形变严重。"荆州文 物保护中心简牍项目负责人史少华说,目前保护工作已完成了40%,预计到2027年全部结项。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人员修复一件战国兽形酒具盒。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除了荆州出土的文物,从南京、浙江等地"远道而来"的多批次重要文物也在修复室内同步接受保护。贝叶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记录文字的重要 载体,南京博物院馆藏16件贝叶经于2024年1月被送到中心时,紧紧叠压在一起。经过揭取剥离,如今可见这批贝叶经中最大一件长过半米,最小 一件也有24厘米长,所刻写的梵文清晰可见。 轻轻拿起经过脱水处理的贝叶经,这件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其强度韧性与现在日常所见的树叶并无太大区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