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春华章|向海图强:中国青年的深蓝答卷
Xin Hua She·2025-09-27 03:54

新华社天津9月27日电(记者白佳丽、宋瑞)天津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海蓝色的"钢铁裁缝"灵活挥舞 着机械臂,精准完成着高难度的钢管焊接作业。 这是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连勇团队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T/K/Y管节 点智能焊接装备,专门负责海上石油平台"骨架"——导管架的关键焊接。 导管架平台如同矗立于狂涛中的"钢铁巨人",不仅承载着钻井、采油、储运等全套设备,同时需承受三 十多年的风浪考验。 让团队自豪的是,他们成功攻克了多层多道变截面空间曲线焊缝的自适应智能焊接这一重大难题。"这 相当于让机器人具备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不管焊缝怎么变化,它都能应对自如。"徐连勇说,该技术 不仅适用于海上油气平台,更拓展至船舶制造等大型钢结构领域。 作为我国新型无人无缆水下自主航行器,它可以实现海洋水文、环境声场等多要素观测,具有极为重要 的应用价值。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延辉回忆,从2002年作为硕士生加入团队,他再未离开这项事业。历经无 数挫折、失败与煎熬,"海燕"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开辟了海洋复杂装备研发的新方向。 当焊接的星火仍在闪烁,另一群探索者已潜入万里深海。"海燕"水下滑翔机,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