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读懂故宫里的时空智慧
Xin Hua She·2025-10-04 05:23

在景山上拍摄的北京中轴线风光。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现象是,时间是空间的'规划师'。"王军说,在立表测影、北斗与东宫苍龙的观测中,东南西北皆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 由此衍生东春、南夏、西秋、北冬,不同的空间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被时间赋予不同的人文意义,成为规划布局的依据。这个知识体系从老祖宗 驯化农作物的时候开始萌芽,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被传承、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在故宫随处可见。太和殿庭院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这是对春生属仁、秋收属义的体现;前朝区域东有文华殿、西有武 英殿,"文事在左,武事在右",取义左春右秋…… 明清北京城也遵守这套体系。从太和殿向南眺望,前门商业街买卖兴隆、南苑麋鹿成群,呈现夏时万物皆相见的景象;从太和殿北望,中轴线北 端的钟楼与鼓楼,又是冬至授时的象征。 这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内的元代观星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故宫太和殿外景。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源头,藏在远古先民"好好种地"的生存需求里。要想获得稳定收成,必须精准测定时间,而时间须通过空间来测定。这就形 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时间与空间合一的时空观,对建筑制度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