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非遗里的中秋节
Xin Lang Cai Jing·2025-10-06 01:11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最早源自我国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与祭月传统,唐代以后逐渐演变形成祭月、食月饼、赏花灯 等内容丰富的节庆习俗,至明清时期已普遍盛行于各地,并呈现出具体的地域差异。以月圆象征团圆,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团圆、吉 祥、丰稔等文化意涵,寄托了对秋季丰收的祈愿与自然馈赠的感恩情怀。如今,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框架下,各种具有丰厚历史底蕴 的中秋节俗以整体性节日习俗标识或单独要素形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了综合保护、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上海地区,中秋节又称"八月半",民间有斋月宫(祭月)、烧斗香、踏月(走月亮、走三桥)、赏花灯、食月饼、饮桂花酒等多种传统习俗, 以酬神恩、祈丰年、庆团圆。例如,清康熙《上海县志》中就有关于当时民众"中秋赏月,交馈月饼"的记述。清嘉庆《松江府志》亦记载:"中秋 食月饼,登楼台赏月,观鹤。"又如民国《崇明县志》云:"八月十五日,月夜陈瓜果、月饼于庭,焚香斗。"上海地区的一些乡镇志中也记录了当 地的中秋节俗,例如民国《法华乡志》载:"中秋赏月,烧斗香,食月饼、芋艿、豆荚等。妇女夜游,谓之踏月。"此外,旧时上海文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