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玉米能否用作烤肉燃料”争议背后的积极意义
Nan Fang Du Shi Bao·2025-10-21 15:16

深层次看,这场争议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碰撞。在从短缺经济走向相对丰裕的过程中,人们对 资源利用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年青一代缺乏饥饿记忆,更倾向于从经济效率和个体权利角度思考问 题;而年长一代则往往带着历史积淀的谨慎,更强调资源的节约与共享。这种代际差异,加上城乡之 间、不同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使得社会在类似问题上很难快速达成共识。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对事实的误判,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自然流露。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中,金黄的玉米作为丰收的象征,其被直接燃烧的画面,很容易在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安。 从经济理性角度分析,店家的说法不无道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本就是一个复杂过程,不同品质的粮食 有不同用途:优质粮作为口粮,次等粮作为饲料,陈化粮则可用于工业领域。如果某些玉米因品质问题 已无法进入食用环节,那么将其作为燃料,确实可以说是物尽其用。店家声称的"帮助农民"也确是如此 ——为低品质农产品开辟销路,客观上能够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可以发现,除文化心理因素,批评浪费粮食主要源于对粮食安全的关切。不过粮食安全不是空洞的口 号,而要落实到具体载体上。除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人",即让种粮的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