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IRON因太逼真“被迫”自证,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春天已至?
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这两天,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成为舆论焦点。11月5日,在小鹏科技日上,IRON凭借优雅的"猫 步"等高度拟人动作迅速出圈,但也让千万网友陷入"是真人还是机器"的争论。面对汹涌的质疑,小鹏 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用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自证。 在视频中,工作人员拉开机器人外壳拉链,露出晶格状仿生肌肉与精密控制器,有力回应了各种质疑。 这种透明化沟通不仅快速扭转舆情,更实现了从"舆情危机"到"技术科普"的华丽转身。 这场争议的核心悖论,在于IRON机器人的技术亮点恰恰成为被怀疑的"原罪"。小鹏团队耗时7年打磨的 82个自由度仿生结构,让机器人的步态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3颗自研图灵芯片提供的2250TOPS算力, 是行业标杆特斯拉Optimus的15倍,正是这些硬核技术支撑起了IRON的"类人表现"。 公众对新兴技术的怀疑,往往源自认知节奏与技术进步的不一致。此前行业内出现的造假事件以及人形 机器人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原型的现实,都让大众下意识用"真人扮演"这一最直接的解释来填补认知空 白。IRON展现的重心转移、关节缓冲等"类人"动作,正好触发了这类本能怀疑。换言之,技术的逼真 反而成了证伪的导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