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伪造冒充泛滥,冲击数字时代信任体系
Nan Fang Du Shi Bao·2025-11-07 15:00
平台作为AI内容传播的关键枢纽,必须压实主体责任,落实AI内容标识义务,让AI生成内容"自带身份 证",并建立全链条管控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黑名单管理,追溯资金流向并移交执法线索,而非简单 封号了事。还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照片视频防伪技术,构建多因素身份认证体系,从源头遏制深 度伪造风险。 "赛博温峥嵘"泛滥让温峥嵘陷入自证困局,维权陷入"封一个、冒一个"的拉锯战。这起看似公众人物专 属的维权困境,实则是AI滥用向整个社会发出的信任危机预警——当技术门槛低至一部手机即可克隆 人脸、合成声音,当"证明我是我"成为数字时代的荒诞命题,AI已从服务工具异化为潜在侵权利器,其 危害正从公众人物蔓延至每一个普通人。 遏制AI滥用、重建信任体系,绝非单一主体能完成,需法律、平台、公众形成闭环治理,让技术回归 服务本质。 法治是治理AI滥用的根本保障。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 规已明确要求AI内容"亮明身份",禁止未经授权使用生物特征信息,但仍需强化法律的刚性约束。一方 面要细化追责条款,对AI伪造、传播侵权内容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要完善 证据规则,降低被侵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