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从何处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见闻
Xin Hua Wang·2025-11-12 02:12

国产"育种"如何守护"中国饭碗"?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怎样突破"卡脖子"难题? 10月15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供图) 接力攻坚"卡脖子",苦干凝练"中国方案" 来自某稀土公司高级工程师李特狄(化名)所在的科研团队将南方绵延起伏的矿山当成了自己 的"家"。 然而,新技术的突破向来不是在"锦上添花"的地方,而是在"难啃的硬骨头"上扎根生长。曾几何 时,受制于常规工艺回收率偏低、产生大量废水和放射性废渣等原因,我国不少中重稀土矿山被迫停 产,原料供应严重不足。 "中国稀土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几代稀土人的坚守与奉献。"李特狄说,为 了加速绿色高效新工艺的工业应用,他与同事们接过"接力棒"继续扎根在矿山现场。"经常几个工程同 时实施,在矿山一待就是两三百天,夏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即使裹着棉服也冻得瑟瑟发 抖,晚上住在临时板房里写报告、睡觉,时常受到蛇蚁、蚊虫的骚扰和叮咬;有的矿山常年没有网络信 号,无法正常联系到家人,回家时年幼子女甚至认为是陌生人,一抱就哭……" 讲到动情处,李特狄的声音哽咽,台下师生也为之动容:有人摘下眼镜擦拭红了的眼角,有人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