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现象”背后的冷思考: 今天的明星赛道会否成为明天的价值陷阱
Zheng Quan Shi Bao·2025-11-23 18:43
一是在"资产荒"背景下,市场对高弹性稀缺资产的强烈渴求。在当前利率下行、房地产投资属性减弱的 宏观背景下,能够带来可观回报的优质权益资产变得尤为珍贵,而永赢基金的"智选"系列产品高度清 晰、纯粹的产品定位,恰好满足了投资者对精准捕捉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趋势的工具性需求。 不可否认,永赢的崛起离不开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捕捉,它敏锐地抓住了两大风口: 而高度工具化的产品,则更像是一个个性能优异但功能单一的精密零件。基金公司将零件的性能参数 (投资方向、风险收益特征)标注清晰,这无疑降低了投资者的决策成本,是行业的进步,但硬币的另一 面是,零件的选择便利实则将组装整车的复杂性与选择权,更多地交给了投资者一端。 对于少数专业投资者,这是一个更高效、更自由的工具箱,但对于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一 场"能力的错配"正在悄然发生。他们或许能够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看好人工智能,却未必具备将这 一"零件"与其他不同属性的资产进行科学配置、动态再平衡,并构建一个稳健投资组合的专业能力。 在一年多时间内将权益规模从不足百亿元推升至超千亿元,永赢基金的爆发在整个中国公募基金史上都 堪称现象级,但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突围,更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