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骗局”层出不穷,如何辨别真科技与伪概念
Ke Ji Ri Bao·2025-11-25 05:49
"量子水杯泡茶能抗癌""量子床垫躺卧治慢病""量子股权上市翻十倍"……近期,各类贴着"量子"标签的 骗局层出不穷,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频频中招。 量子科技本是前沿科学高地,为何成了骗局的温床?公众又该如何辨别真伪? "市面上'量子手环''量子床垫'的宣传,本质是利用公众对量子概念的陌生感制造噱头,这些产品与量子 技术实现的基本特征完全矛盾,属于典型的概念炒作。"于长水解释。 在层出不穷的"量子骗局"中,最常见的"科学包装"手法有哪些?于长水说,一是"术语嫁接",把"量 子"与"能量""磁场""共振"等概念结合。此外,"量子"与某些产品名词相结合,形成某些"量子产品",编 造"量子能量场调节人体机能"等此类无法验证的话术,核心漏洞是"无量化指标"——科学结论需要可测 量的数据支撑,但骗子从不说"调节效果如何量化""效果如何通过体检指标体现"。二是"权威造假",伪 造"国际量子协会认证""某知名高校合作证明",甚至请演员扮演"量子专家"站台,漏洞在于这些"认 证"在正规科研数据库中完全查询不到。三是"案例虚构",编造"某癌症患者用量子产品康复""某老人用 量子手环降血压"等故事,漏洞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病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