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打假30年:争议未退,哨声不断
和讯·2025-03-14 08:50

文/高歌 1995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赛特购物中心组织座谈会,王海用《我的困惑》作为发言稿的题目,他 当时想弄明白的是,围绕打假"为啥有那么多争议"。 2025年"315"前夕,王海说这个题目仍没过时。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 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颁布32周年,而以提振消费拉动内需被置于重要位置,今年也 是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的第一年。 他身上的标签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换挡也在不断切换:从1995年索尼耳机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经历了普通消费者、积极维权的消费者再至拥有专业团队的职业打假人。 王海现在更愿意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吹哨人"。针对"假"——隐瞒或虚构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有实 质性影响的行为进行警示。他认为,动机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趋利性并不影响结果的正外部性,过 分强调营利性是一种误读。 而有关职业打假人身份认同"焦虑"背后也是消费环境仍存薄弱环节的现实。 过去30年间,中国消费者的维权领域也从商品消费渗入服务消费,技术手段的升级也使一些侵权行 为变得更为"专业"、隐蔽且规模庞大。 有关消费环境的优化诸多短板待补,经营者守法、行业自律、消费者参与、政府监管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