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级口岸”45年进化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7 03:19
工作日清晨,一辆香港地铁东铁线徐徐驶进罗湖站,拎着小推车的香港市民蜂拥而出,与背 着双肩包前往香港上班的深圳上班族逆向而行。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深圳口岸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增加到现 在的16个一类口岸,实现海陆空全部覆盖;其功能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门户", 而是成为深圳制度创新、产业跃迁与城市能级提升的"计量器"。 潮起:口岸丈量深港融合新宽度 1950年,一块"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的牌子挂在深圳河岸边的一间木板屋上,其 不远处仅30多米长的罗湖桥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香港,是两地交往的必经之路,也从头见 证了深圳的成长。 是内地公路干线中唯一与香港连接的高速公路大桥;东边的沙头角口岸已经开始动工重 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沙头角即将迎来新生。 每天清晨,联通口岸的深圳地铁上总能见到拎着小推车、背着双肩包的香港市民,他们在深 圳的消费半径从吃喝购物延伸到旅游,从口腔诊所遍布到医院全诊室。罗湖区人民医院数据 显示,今年1~7月,医院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左右香港患者,遍布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 多个科室。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60年代,载有鲜活食品的"三趟快车"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