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厌童”话题淹没“助童”现实
近日,两名大学生帮火车上的站票妈妈抱娃一整夜的视频走红网络。当被问及感受如何,大男孩们乐呵 呵地说,"痛并快乐着""年轻人有力气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这位妈妈也深情致谢,"将让孩子以你们 为榜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青年。"双向奔赴的暖心一幕,引来一片点赞。 带儿童尤其婴幼儿出行之难,为人父母者皆有感触。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除种种现实难度之外,好像又 平添了几分来自舆论场的压力。透过电子屏幕看,公共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常常不那么可爱。翻开帖 子,经常可见"厌童症";刷刷短视频,不时出现"熊孩子"。加上一些博主将之当成流量密码,炒作话 题、渲染矛盾,以博眼球上热搜,更加剧着某种刻板印象,搞得一些家长每每带娃出行,都会"战战兢 兢"。然而,上述大学生主动帮忙、彻夜抱娃的案例最真实地展示着,公共空间里,人们对"人类幼 崽"的关爱与理解,从来都在。 对于带娃出行的种种,线上线下何以出现如此撕裂?传播学有一概念叫"拟态环境",意即传播媒介通过 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所提供的环境。它看似真实,实则仿真,甚至可能与真 实相去颇远。某种程度上,"厌童"话题恐怕便是如此。一些流量博主拎出一两个极端个案,再找到情 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