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淡出,折射通信变迁
近日,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从2025年5月1日起全 面停止。杭州电报业务停运后,北京将成为国内唯一保留发报业务的城市。 电报承载了哪些记忆?电报业务现状如何?电报未来会以什么形态存在? 精准传输,曾经发挥重要作用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惠兴路的电信营业厅里,专职电报员任宏还在坚守。从1981年起,任宏便从 事电报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发报码打字,一本标准电码本记录着4000多个数字编码,随手能翻 译3000个常用字。比如,"0375 6015"就是"再见"的意思。在他的柜子里,有许多归档电报。"妈妈生日 快乐。儿子""祝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这些问候,都是通过一串串电波发送的。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中,电报曾经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住安徽省黄山市的徐霞英在1980年至1998年曾长期担任县邮电局的电报员。"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电 话的普及率还很低,远距离通信等待时间较长。电报凭借点对点的精准传输能力,成为那个年代各地互 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比如,气象部门正是通过电报,将气象数据、洪涝预警等关键信息传递出去,确保 相关地区提早应对。"徐霞英回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