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icon
Search documents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中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据新华社电(记者胡喆、马晓澄)地下700米,广东江门的一处静谧山体深处,一个直径超35米的有机 玻璃球正静静捕捉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中微子。 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这座历时十余年建设的重大科学设施,将着手解 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微子质量排序。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粒子。直到1956年,人类才首 次在核反应堆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从那时起,中微子就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仍有诸多未解 之谜。 早在2003年,我国便论证设计了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 接过了接力棒。它不仅要解答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还将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并涉足超新 星、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研究。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一个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有机玻璃球,外壁镶嵌着数万只光电倍增 管,一旦有中微子与之发生反应,就会发出微弱的光信号——这些信号将被放大、记录、分析,如同在 深海中倾听宇宙的低语。 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马骁妍介绍,项目团队在45天内完成6万多吨超纯水的灌注,将内外有机玻璃 ...
从“3年15次”到“4年20次” “飞天战袍”护航深空探索
首次在轨开展寿命评估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出舱活动中的核心装备,保障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中国空间站 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按照设计标准,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 不小于15次"。 与陈冬一同创造"纪录"的,还有他身上穿着的舱外航天服B——它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成为中国 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航天服。 2021年7月4日,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首次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A和B出舱, 并顺利完成出舱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至2024年初,在轨飞行的舱外航天服已经接近"3年15次"的寿 命设计指标极限。 航天服还能不能继续用?为了准确评估舱外服的剩余寿命,科研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寿命评估、健康 监测方案和在轨检测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在轨和地面试验数据,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材料级和产品级的 验证试验,实现了舱外航天服在轨健康与延寿的动态精准评估。经评估,舱外服B状态稳定良好,从而 成为中国首次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飞行产品。 日前,神舟二十号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王杰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 舱外辅助设 ...
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故事
微纪录片《来自东方的报道》摄制组在上海黄浦江游轮上拍摄美国历史学者费嘉炯讲述故事。 采访对象供图 "在一幕幕感人镜头里,我发现抗战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中国人用血与泪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 的注脚"……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 室、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联合出品的5集微纪录片《来自东方的报道》近日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 线,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我感到历史如此鲜活" 1928年的一天,距离上海外滩不远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里,走来一位年轻的美国人。上海是他环游世界 旅途中的一站,他本计划停留6周。当时他没有想到,他会在中国驻留长达13年,他的命运也就此改 写。这位年轻人就是埃德加·斯诺,他因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为世界熟知。 "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将中国的真实情况,通过英文报刊传播到西方世界,为全球进步力量了 解中国抗日战争、支持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观众洪伟成看完微纪录片后说。 "上海是近代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窗口。当时,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微纪录片 《来自东方的报道》总导演王向韬接受采访时说,微纪录片选择从上海开始叙事,讲述了斯诺、 ...
外国人爱上中国视听作品(体验“中国味儿”)
阿雷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打卡电视剧《甄嬛传》角色同款造 型。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有的外国博主是"《甄嬛 传》十级选手",有的外国人酷爱中国脱口秀,还有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进修电影专业……在欣赏视听 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审美愉悦,体会到当代中国的文化魅力,也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 意大利博主阿雷: 透过古装剧,触摸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9年的意大利自媒体博主。在这儿,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雷妃",因为我还是 一个十足的"甄嬛迷"。我从未想过,自己与中国的缘分,会由一部部影视剧开启,并因此链接得更加深 刻。 我对中国影视剧的喜爱,还要从小时候说起。 那时,姥姥带我看过世界各国的电影。其中,一部名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在我懵懂的童年里 留下奇特印记。那金碧辉煌的宫殿、繁复的宫廷礼仪,还有演员口中我完全听不懂却感到充满韵律的语 言,都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诺伊在中国旅行。 受访者供图 或许正是这颗好奇的种子,指引着我的人生轨迹。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 言专业。课堂内外,我开始系统地接触中国语言和文 ...
上合“朋友圈”拓展多维度互联互通(环球热点)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一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游客在新疆霍尔果斯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 免税店挑选商品。 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中方项目管理 组组长丁侃(左)同即将上任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运营官 哈立德·卡卡尔交流。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郊区拍摄的中白工业园。 中白工业园供图(新华社发)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举行。会场之外,班列奔驰、航班增 量、公路通畅,上合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国际公路运输线路延伸至近1.4 万公里,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提前突破2.3万亿美元大关……密织的互联互通网络,让区域合作更 为强劲。专家指出,上合互联互通带来实实在在经贸红利与交流便利,新领域发展潜力十足。 立体网络加速形成 "上合组织互联互通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在交通和数字网络等多维度层面亮点纷呈"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办地梅江会展中心以东数十公里处,一列列满载货 物的中欧(中亚)班列正从天津港出发,翻山越岭、奔向远方。 今年前7个月,中国以陆路和 ...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呼之欲出
深圳空管站塔台管制员指挥深圳机场三跑道试飞飞机进行 验证飞行。 董思文摄(新华社发) 伴随着一年来密集的"扩建潮",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全球机场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世界级机场 群"加速形成,蓝图日渐变为实景。 今年7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五跑道成功试飞,这将是中国第二座、大湾区首座五跑道机场;8月 3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飞行校验顺利完成,为年内投用奠定基础;加上2024年11月香港国际机 场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已有13条机场跑道在用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很快迎来第14、15条跑道。 目前,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香港三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以及惠州、佛山两座支 线机场,航线网络遍及全球200多个城市。 除了广州、深圳、香港的机场,大湾区其他几座机场也不断刷新改扩建"进度条"。2024年5月,惠州机 场改扩建机坪正式启用,停机位从原来8个增至14个;11月,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填海工程动工;12月, 佛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 香港国际机场停机坪。 龙镜伊摄(新华社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 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 ...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尽责不殆(望海楼)
6月10日上午8时许,山东青岛胶州站。75052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十多天后抵达欧洲腹地。至此,中 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可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以及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依托中欧 班列为亚欧内陆地区开辟的物流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加速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八大成果、24份成果文件、300余项轮值主席 国工作成果……诞生于中国、以中国城市命名的上合组织,又一次镌刻鲜明的"中国印记",为地区乃至 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 将胜利!" 海河之滨,多边协奏凝聚合作共识;天安门广场,大国强音传递使命担当。透过两场重要活动,世界再 次看到了一个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中国。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发展合作动能 不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严重滞后,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全球最 ...
特殊一课,种下一粒种子
目前约有300名学生在这所中文学校就读,大多数为出生于南非的"华二代",也有少数"华三代"。学校 主要在周末两天授课,课程包括中文、数学、美术、书法等。 上午11时,正值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接到通知到中厅集合,原本静谧的小院瞬间热闹起来。 "孩子们,今天我们齐聚于此,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韩 芳说,"这些珍贵的照片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深重苦难、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所作 出的巨大牺牲。"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禾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果树 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日前,一个周六的上午,清脆整齐的读书声,从南非约翰内斯堡贝德福德维尤地区的一座宅院里传出。 记者寻声步入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所在院落,通道两侧一个个图片展架映入眼帘——展出的60 幅照片再现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那段历史。 "这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特殊一课,"基金会主席韩芳说,"要在他们心里播下热爱祖(籍)国的种子。" "作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育具有深厚家国情 怀、开阔国际视 ...
为梦想一路前行
陈祥瑞是一名青年插画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现在是一家纽约品牌公司的艺术 设计师。 执笔追梦 勇往直前 2020年,为了成为职业插画艺术家,陈祥瑞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系学习动态 图形设计。入校的第一年,她每日充满热情地作画7小时,追求实验性与技术方面的探索。 在一门名为实验动画的课堂中,陈祥瑞得以跟随其崇拜的艺术家进行创意实践。她蒙上眼睛画了一串动 画序列,放进定格动画软件,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有趣结果。她也尝试了动态图形短片等实验性动画,很 大程度上锻炼了技术能力。 但由于缺乏动画技术的基本功,她在创作时难以将抽象的想法具象化,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在二维动画 的基础上,陈祥瑞刻苦学习技术知识,逐渐掌握了三维动画的制作方法。 2023年,在准备动画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陈祥瑞陷入了严重的创作倦怠。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伴随 自我怀疑和焦虑。她说:"幸而得到了几位优秀导师的帮助,3位导师曾围绕一个有问题的镜头,讨论了 整整40分钟。" 儿时的陈祥瑞喜欢用画笔讲故事,时常沉迷于绘画而忘却了时间。中学时期的她观看了宫崎骏的全部电 影和迪士尼动画短片,期望未来也能制作出兼具优秀设计和叙事 ...
中文学习说难也不难
在汉字教学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孟德宏表 示,教师可以采用偏旁部首拆解法,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 构字逻辑。 AI制图 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日本留学生村田埜乃书写的汉 字。 受访对象供图 "最难的是写汉字""发音比较难"……这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文过程中常遇到的挑战。为了提 升中文水平,他们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遇到了"拦路虎" 回看自己的中文学习之路,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萨布丽娜认为,发音是最难掌握的部 分,"除非在中国住上一段时间或与中国人长期交流,否则很难摆脱口音"。她坦言,一开始学习中文时 没注意声调,导致现在声调还是弱项,有时还会因此闹笑话。 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村田埜乃也提到,日语虽然有音调,但和汉语声调不同,她还是 很难准确发出汉语声调的二声和三声,比如经常把"好的"读错,把"好"字读成四声。 汉语声调对不少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来自刚果(布)的赵玉玲正在北京读本科,有 时候就会因为发音不准导致别人听不懂。 除了声调,汉字书写也是令赵玉玲觉得有挑战的一件事,"认读汉字没问题,书写会比较困难",有时候 还会"提笔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