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从业者们,如何解“朱啸虎难题”?
今年3月底,就在具身智能赛道继续爆火的这一年,一篇关于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报道,让具身智能以"偏离"主流市场声 音的方式冲上了热搜。 "高共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这是朱啸虎给今年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定性。 这样的定性谈不上错或对,毕竟投资人的理念凭借的往往是自己的商业直觉和商业逻辑,而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是一个仍需要放到五年、十年, 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商业化的产业。 不过,巧合的是,就在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登上热搜时,国内科技领域顶会中关村论坛在会刊上刊发了一篇封面文章,文章主题是《让资本成 为科技的"合伙人"》。 这篇文章谈到了硬科技,也谈到了机器人,并指出: 京东亏损10年才上市、亚马逊坚持20年才盈利,硬科技的成长同样需要包容。 01 先落地,再泛化 戴振东:第一,我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第二,朱啸虎的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从投资角度来看,如果短期内看不到落地的可能性,选择退出也是一种投资逻辑。 那么,作为托起机器人产业背后的力量,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当下发展与朱啸虎的"断言"? 就在本周二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