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停歇的“再书写”(人文茶座)
Ren Min Ri Bao·2025-05-05 22:17
执一锭墨于砚上研磨,看墨色从焦浓渐至清淡;持一支笔临摹,感受锋颖落于纸上的流畅……前不久, 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往打卡。 中华文明底蕴丰富,亘古绵长。汉字是文化传承的标志,中华文明的根脉。从甲骨刻符、青铜铭文,到 书于简帛、书于纸,3000多年来,汉字一脉相承。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笔、墨、 纸、砚作为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在不同时期见证了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更成为中华文明 的载体。 或许有人会问,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纸和笔,为什么 还要让孩子从小握起毛笔,用稚嫩的小手在宣纸上留下敬畏的墨迹? 器以载道,笔、墨、纸、砚既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之物,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当人们真正提起笔, 不仅是为了规范书写汉字,更是为了深刻感受书法经典中蕴藏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在书写 中,人们能捕捉到灵动的笔锋,观察宣纸浓淡晕染的变化,嗅到墨香中岁月沉淀的醇厚。在临摹时,更 能体会《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祭侄文稿》的激烈情怀…… 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书法课纳入正式课程;当孩子们走进各地简牍博物馆,在片片竹木之书上临摹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