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Ren Min Ri Bao·2025-05-11 22:30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专业化的"批局"正式形成,潮汕、闽南等地批局林立,侨批的收寄和解付由一开始 的单枪匹马(水客时代),发展为成熟的侨批业,运营体系日趋完整,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大生意,一 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半数左右的家庭依赖批银生活,故有"食番批"之说。批银 用于养家糊口,这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侨批始终悄悄承担着另一种任务:孙中山的海外筹款,以及 修桥铺路、兴办学校的善款,也常常用侨批的方式寄回国内。抗战爆发后,侨批更是担起了救亡图存的 角色。 侨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随着下南洋(包括南美)的人日渐增多,"水客"应运而生。往返于 番外和家乡之间,替华侨运送家书、钱银(合称侨批),水上来水上去,故称"水客"。潮汕人另有两个 词:"讨水"或"讨海"。大意是,在水上(海上)讨生活的人。一个"讨"字道尽了水客的艰辛和不易。 许泽溥给友人"珊兄"的信中又说: 弟漂泊天涯,衣食奔走,值兹国难方殷,男儿报国之秋,为因家界,未克许身报国,中夜深思,于身有 愧,然七尺之躯,何甘长此雌伏…… 存亡继绝之际,许多华侨都曾以"匹夫之捐"尽过微薄之力。每一封侨批,无论数额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