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下的产业韧性(二):AI大模型的商业“回旋镖”,重新落到了云计算
本土大模型行业正在试图冲破困局,重构新的秩序。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化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年初,DeepSeek凭借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一举颠覆了行业对开源模式的认知。OpenAI CEO Sam Altman不得不重新思考开源策略的正确性与否, 本土大模型厂商如阿里、百度、商汤科技们也都在以实际行动加速这场开源盛举。 然而,回归行业的实际状况而言,开源固然是大势所趋,却也未必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美国持续堆高关税壁垒的特殊背景下,开源大模型依旧面临着开源 激励不足、硬件适配和标准碎片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开源,不能只是"为爱发电" 开源被认为是应对技术"卡脖子"的关键,通过开源模型、开源工具链降低对国外软硬件的依赖,有利于推进国产芯片适配和生态建设。 然而,真要落实下来,开源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商业化博弈。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开源厂商,他们不反对别人把模型拿过去,但是开源项目本身是没有收 入,如果自己还要花人力、物力去适配国产芯片,最后国产芯片大卖了,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图啥呢? 纯粹的"为爱发电"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关于这一点,同样影响着开源大模型的开发者和投资商们。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