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罩着布的电话机
Hu Xiu·2025-05-19 07:29
很难想象,那个时候,接电话主要是靠腿。 我不知道在别的城市大家是怎么叫的,在上海,我们叫"传呼电话"。 楼下忽然响起那种便携式电喇叭的几声啸叫——整幢楼的居民就开始竖起耳朵:知道有电话了。 "X号X零X,XXX,电话~~~"爷叔用他特有的嗓音在楼下喊。 然后我爸或我妈就打开窗,探出头去:"噢~晓得了,谢谢噢~来了~~~" 然后开始穿外套,换鞋,有时候天黑了,还要带个手电,出门去接电话。 那时候的家,离弄堂口有一点距离的,步行大概需要五分钟,不是很方便。但在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打电话肯定是有事儿的,没人会用传呼电话聊家常, 所以有电话肯定是要去接的。 这种接传呼电话,放到平时问题也不大,但遇到刮风下雨天,或者酷暑严寒天,其实还是很不方便的。 在弄堂口的"门房间",一块支出小窗外的木板,上面放着四五台电话机——这就是当初上海老百姓们都熟悉的"公用电话亭"了。 这个电话亭除了向往来的行人提供拨打公用电话的服务外,还有一个主要功能:给弄堂里的居民提供"传呼电话"的服务。 所谓"传呼电话",就是比如A要打电话找B,A就打到B家弄堂口的"公用电话亭",说要找几号几零几的B,门房间的爷叔或阿姨就会请他别挂,然后去到 他要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