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Ren Min Ri Bao·2025-05-19 22:01
上图:《攻守占》残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 下图:5月18日,装有子弹库帛书的文物包装箱在北京首 都国际机场开启。 本报记者 朱笑熺摄 核心阅读 《攻守占》同样为残片,墨书字体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上有若干 标注干支的红折角。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帛书的内容都跟中国古代的术数 有关系,是属于术数类的文献。"李零说。 据了解,尚未回归的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写在一块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绸 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颠倒,转圈书写转圈阅读。李零认为,这种布局体现着阴阳交 错、四时流转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 抓住有利时机 促成文物回归 被盗掘出土的子弹库帛书命运多舛。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后,帛书被分拆流转,《四时令》由赛克勒 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充满曲折,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