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药的这个生意能玩多久?
Hu Xiu·2025-05-26 09:26
当多靶点药物开始成为主流话题时,产业内的注意力也逐渐转向技术方案背后的消费人群划分。 每一种技术路径,其实都映射着不同人群的需求组合。口服药强调依从性和生活便利性,适配更轻度或 初期管理阶段的患者;长效注射瞄准的是更在意稳定控制的慢性病患者;而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则面向 自费人群或医保以外的广阔市场。这三条路径几乎互斥,决定了产品策略的底层分化。 这种产品层的分野,其实早已在单靶点药物中完成试验。国产仿制药纷纷围绕司美格鲁肽进行改良设 计,利拉鲁肽等初代产品则继续占据低价段市场。多靶点药物也必然走向同样的分层,区别只在于起点 更高,成本更重,风险更大。想打开更大市场,也需要在可靠性为前提的基础上,走出三个各自独立、 但又高度互斥的方向:长效、口服、性价比。 如果说最初的司美格鲁肽是减重药物的"0-1时刻",那么接下来这个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 要入局,而是谁能在复杂需求中活下来。而判断一个药物能否"活下来",从来不只是靶点数目的竞争。 多靶点药物表面上像是一场堆叠受体的军备竞赛,实则是对代谢性疾病的系统性干预逻辑的延伸。靶点 越多,干预路径越复杂,疗效预期越高,但代价同样是毒性波动、构象不稳定、免疫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