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大铁笼“锁电脑”,《时间之子》国产动画电影的“全云制作”实践
《时间之子》之所以决定全云制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动画电影制作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环境割 裂、传输低效、算力瓶颈。 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主流模式是多地多团队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的环境割裂几乎是电影制作跨团队协 作的"版本地狱"。以《时间之子》为例,参与制作的团队分布在全国及海外20多个城市,涉及美术、建 模、渲染等十余个环节。但每个团队的本地环境差异极大:有的用Windows 10,有的用Windows 11; 有的装了旧版建模软件,有的用最新插件。 "一开始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说你要不还是让我把电影包下载下来。后来,我们就去现场帮人解决问 题,甚至帮忙拉专线。"在猫眼娱乐的会议室里,《时间之子》制片人张旋回忆起项目初期推广全云制 作时的波折。 这部端午档票房破亿的原创动画电影,没有大IP、没有知名导演,却因"业内首部全云制作动画电影"的 标签引发关注——超70%的制作工作量、100%的渲染计算和数据存储,全部在云端完成。 所谓"全云制作",并非简单将部分环节迁移至云端,而是通过猫眼与腾讯云联合搭建的云制作平台,实 现了从云桌面、云存储、云渲染到云制片管理的全流程集成。用张旋的话说:"艺术家登录云端就能直 接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