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业在东南亚群体性崛起
在东南亚建厂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当地的供应链配套不够完善,导致综合生产成本比中国国内高。 从双手合十礼,到"水灯节"祝福语……家电生产商威力近日对首批外派的38名技术、生产、品质、供应链骨干,进行了一个月沉浸式的泰语培训。威力总裁 刘亮6月17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希望打造懂技术又通文化的团队,保障泰国新工厂的高效运营。 海尔智家(600690.SH,简称海尔)董事长兼总裁李华刚近日也在公司股东大会上透露,海尔在东南亚的总体目标是占当地市场30%份额,为加强创牌体系 建设,已输送多名人才,把"四(营销、用户、物流、服务)网合一"的能力在当地建立起来。 海尔、威力只是一个缩影。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发展已进入3.0阶段。2017年前主要是大 企业全球化选择先在东南亚发展海外自主品牌;2018年到2023年是企业为规避关税壁垒把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2024年至今中国企业到东南亚全面投资, 兼顾外贸与当地市场。 深耕东南亚本土市场 东南亚是有上千个民族、上千种语言的文化经济复合体。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近日在"东盟-海合会-中国经济论坛"期间透露,海尔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