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imi还能找到月之亮面吗?
3 6 Ke·2025-06-25 08:08

现在很少有人提Kimi了。 取而代之的是夸克、腾讯元宝、阿里的Qwen……朋友圈也不再刷屏"Kimi能一次性输出20万字",而是 讨论谁家模型能生成视频、效果够不够好,谁的Agent能自动写代码、准确率高不高。 挺有意思。一年多前,Kimi还站在聚光灯下,仿佛在向世界宣誓:我们,才是下一波颠覆者。如今这 颗明星,已经不再那么耀眼。 01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初资本会疯狂追捧它?其实答案一直摆在明面上:技术稀缺性。 要知道,那时整个AI圈还在为几千字的文档处理发愁,Kimi却突然宣布能处理百万级文本,对行业来 说几乎是颠覆性。 这背后技术挑战非常高。不仅要保证信息无损压缩,还要解决多轮对话中的记忆连贯性和衰减问题。再 加上中文数据本身就很抽象,比如古籍、专业文献,都是模型难以复制的内容。 所以从资本角度看,Kimi早期的技术优势,某种程度上就像一种"非对称竞争力"。 你想,当时OpenAI也没做到一次性输出这么多字,结果被Kimi卷了一把。"长文本"成了它的技术标 签,也一下子撑起了30亿美元的估值。 当然,除技术之外,杨植麟的光环效应也非常明显。他的履历几乎为资本量身定制的"完美男大主"。 清华出身,卡内基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