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滴灌通的底层逻辑拆解:一个红筹+类ABS「缝合怪」
Hua Er Jie Jian Wen·2025-07-04 03:49

滴灌投资的IPO,让充满争议的滴灌通模式进入了新的纪元。 从2021年发起成立开始投资并形成现金流权益,到2023年于澳门开立金融资产交易所为旗下资产提供挂 牌和证券化,再到如今滴灌投资IPO主动募资投向实体,由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所牵头的这场金融冒 险,还在一次次迭代。 目前滴灌通的焦点之一,在于其所投向的"企业现金权"究竟从属于何种金融形态及适用的监管框架,至 今迟迟未有定论。 滴灌通模式下,其以自有或所撬动的外部资金投资于连锁业态为主的小微实体门店,并根据约定的分成 比例与期限享有被投资门店收入或现金流的现金流收益权,也称"现金权"。 如果说,将非标准化的现金流收益权打包至澳门交易所,再以证券化方式完成公开挂牌转让,是对合约 控制下现金权资产的一次"非标转标"。 那么这次行将IPO的滴灌投资顺序则截然相反,即先构建标准化载体(滴管投资),再以募集资金投向 现金流收益权的一次"标投非标"。 协议控制+ABS 尽管所从属的金融形态未定,但滴灌通的底层资产收益来源至少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被投资企业的 即期现金流。 相比于传统的股票或固收资产,滴灌通的实质更接近于锚定预期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ABS)投资。 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