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定调,何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家标准?


当汽车全行业被价格战、补贴战裹挟向前,一家民营企业凭什么能被写进"高质量发展"的版面?答案可能不在于它有多强,而在于它在变动中始终如何做 好"自己"。 魏建军,这位35年前从乡镇机械厂起步的民营企业家,身上没有太多新势力的标签,也很少主动站在风口浪尖。但正因如此,他的一些坚持,比如对节奏 的把握、对工程师精神的敬重、对造好一辆车本身的执拗——在这个"讲故事"的时代里,显得格外难得。 所谓周期,本就是一场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金子。这一次,我们试图通过三件事,重新理解魏建军,看他对"做自己"的坚持,他对"慢功夫"的执拗,以 及他身上那份典型的工程师式对汽车的热爱。 01 长城汽车为什么登上"高质量"头版 "多大的锅下多少米",这是魏建军曾亲口对汽车十三行说过的话。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只用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和长城的商业边界划得清清楚楚。一个企 业该走多快、干多大,掌舵者心里必须要有数。 也正是从这句话开始,我们开始重新理解这个已经造车35年的企业家。虽然长城很少出现在风口的中心,但目光往回看,你会发现很多后来被证明正确的 判断,他都提前做了。 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更是构建社会信任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 ...